(相關資料圖)
8月的新疆溫宿縣共青團鎮,烈日炙烤著大地。一片鹽漬化的農田里,西安理工大學王全九教授團隊正穿梭其間,手持儀器和作業工具細致記錄著土壤數據。
這支扎根旱區的科研隊伍,正帶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旱區鹽漬化農田水鹽多維協同調控與提質增效機制研究》與新疆重大科技專項《旱區未來灌區自然力除鹽及提質增效技術研究與示范》《現代灌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的“任務書”,為這片土地的豐收與可持續發展尋找破解之道。
助推旱區農業提質增效是應對水資源約束下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抓手,是推動農業現代化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核心路徑。在水資源“卡脖子”、土壤鹽堿化“拖后腿”的旱區,農業提質增效從來不是易事。王全九介紹,該項目就像給農田量身定制的“康復方案”,既要給鹽堿地“減鹽增肥”,讓土壤重新“有勁”,又要讓作物在逆境中“強身健體”,實現優質高產,更要給農田裝上“智慧大腦”。最終,要實現的是一場“多贏”——節水、控鹽、增產、提質、增效一個都不能少,為旱區糧食安全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
該項目深度契合新疆農業增產提質需求,通過構建智能水鹽協同調控體系,不僅能讓節水控鹽技術“迭代升級”,還能撬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躍升,讓荒漠邊緣的農田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團隊致力于農業生態系統物能傳輸與轉化、養分高效利用與農業面污染控制、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與地力提升、劣質土改良與劣質水安全利用、農業生態系統模擬技術、生態農業智能化管理等研究,哪里有難題,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
近5年,團隊參與了4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發表論文100余篇,為實現旱區農業節水、減肥、提質、增產與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責任編輯:linlin]